財務基準比對讓數字說出真相
我們發現很多企業主其實不清楚自己的財務表現到底算好還是普通。單看自己的報表,很難判斷。但當你把數字和同產業的標準比對後,整個畫面就清楚了。
我們整理了台灣各產業的實際運營數據,讓你可以看到自己站在什麼位置。這不是教科書上的理論,而是真實企業的營運狀況。
了解比對方法
基準數據能告訴你什麼
很多時候問題不在於賺不賺錢,而在於資源有沒有用對地方。基準比對能幫你看清三個關鍵面向。
成本結構健康度
你的人事成本佔營收32%,但同業平均是24%。這個差距可能指向效率問題,也可能是服務定位不同。看到差距後,你才知道該往哪裡調整。
現金流動性比較
應收帳款周轉天數是45天,產業標準是30天。多出來的15天代表你的資金被客戶佔用了。這種細節在自己的報表裡很難察覺。
獲利能力定位
毛利率18%聽起來不錯,但如果同業平均是25%,那就需要重新思考定價策略或成本控制了。數據會告訴你該優先改善哪一塊。

我們如何建立基準數據
這些基準不是憑空想像的。我們從2023年開始持續收集台灣中小企業的財務數據,目前資料庫涵蓋17個主要產業、超過800家企業的實際運營狀況。
數據來源包括公開財報、產業調查、以及合作會計師事務所提供的匿名資料。每季更新一次,確保反映當前經濟環境。
比對時會考慮企業規模、營運年資、區域差異等因素。因為台北市的餐飲業和嘉義市的餐飲業,成本結構本來就不一樣。我們會給你最接近的比較對象。
查看完整方法說明基準比對的實際應用
找出隱藏的效率問題
有個客戶發現他的存貨周轉率比同業慢40%。深入檢查後發現是倉儲管理出問題,改善後半年內釋放了接近200萬的現金流。
驗證擴張計畫的可行性
準備開分店前,先看看同業的店面坪效、人力配置、損益平衡點。這些數據能讓你的財務預測更貼近現實,避免過度樂觀的估算。
和銀行溝通更有底氣
申請貸款時,光說自己經營得不錯沒什麼說服力。但如果能拿出數據證明你的負債比、流動比率都優於產業平均,銀行的態度會完全不同。


由實務經驗建立的分析框架
我們的團隊成員多數來自會計師事務所和企業財務部門,平均有12年以上的實務經驗。看過太多企業因為缺乏比較基準,在財務管理上走了不少冤枉路。
所以我們決定把這些經驗系統化。不是要教你複雜的財務理論,而是提供一個簡單的工具,讓你隨時可以檢視自己的財務狀況是否正常。
我們相信好的財務管理不需要太多專業術語,需要的是正確的參考點和清晰的解讀。這就是我們在做的事。
涵蓋主要產業的基準數據
我們持續擴充資料庫,目前已建立17個產業的基準數據。每個產業都有獨特的財務特徵,通用的標準往往不適用。


開始了解你的財務定位
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財務表現在產業中處於什麼位置,或是正在尋找改善方向,歡迎和我們聊聊。我們會根據你的產業和規模,提供對應的基準數據和分析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