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要內容

我們的預算評估方法論

透過系統化的財務分析流程,我們協助企業建立精準的預算基準。每個數據背後都有實際的產業經驗支撐。

建立在實務經驗上的分析框架

從2019年開始,我們追蹤了超過300家台南地區的中小企業財務數據。這些數據不是從教科書來的——而是來自真實的月結報表、實際的採購發票、還有那些凌晨兩點才對完的帳目。

我們的方法論不複雜。收集數據、清理異常值、建立比較基準、然後用人類的語言解釋給你聽。重點是確保每個數字都能對應到你實際的業務狀況。

2025年第一季,我們更新了零售業的成本結構模型,因為原物料價格和去年完全不同了。

財務數據分析工作環境

三階段評估流程

我們把複雜的財務分析拆成三個步驟。每個步驟都有明確的輸出,你可以隨時知道進度到哪裡。

1

基礎數據建檔

前兩週我們會花時間了解你的財務結構。不只是看數字,還要理解這些數字是怎麼產生的。有些公司的會計科目設定方式很特別,我們需要先搞清楚。

2

產業基準比對

把你的數據和同產業、同規模的公司比較。這時候常常會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——比如某個成本項目比平均高出40%,但你可能從來沒注意到。

3

優化建議報告

最後一個月我們會準備一份報告,裡面有具體的數字和建議。不會用一堆專業術語,就是告訴你哪裡可以調整、預期效果是什麼。

負責分析的團隊成員

我們的分析師都有實際的企業財務經驗。不是剛畢業的新鮮人,而是真的處理過各種混亂帳目的人。

資深財務分析師

韋承翰

資深財務分析師

在製造業待了八年,看過太多預算和實際差距超過30%的案例。現在專門協助企業建立更實際的預算模型,避免年底才發現數字對不上。

產業數據研究員

莊雅筑

產業數據研究員

負責維護我們的產業基準資料庫。每季更新一次數據,確保比較基準反映當前的市場狀況。之前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過,知道財報數字背後的邏輯。

財務報告分析過程

為什麼需要產業基準

很多時候,公司內部看自己的數字會覺得「還可以」。但跟同行比較之後才發現,原來某些成本可以更低,或是某個收入來源其實有成長空間。

基準數據的價值在於提供一個參考點。你不一定要跟平均值一樣,但至少知道差距在哪裡、是否需要調整。

每季更新的產業數據

我們的資料庫涵蓋零售、製造、服務三大類產業,2025年第二季會再增加餐飲業的數據。

可調整的比較條件

你可以選擇要跟全部公司比,或是只看年營收相近的企業。規模不同,財務結構本來就會有差異。

實際案例參考

報告裡會附上一些匿名的案例,說明其他公司遇到類似狀況時是怎麼處理的。有時候別人的經驗比理論更實用。